【部門解讀】《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咸寧功能區發展規劃(2021-2035年)》
分享到:
來       源 : 咸寧市科技局 解讀單位: 咸寧市科技局
發布日期: 2021年08月10日 解讀方式: 文字方式
名       稱: 【部門解讀】《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咸寧功能區發展規劃(2021-2035年)》 解讀類型: 部門解讀
8月4日,市政府辦公室印發了《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咸寧功能區發展規劃(2021—2035年)》(咸政辦發〔2021〕23號)(以下簡稱《發展規劃》),對構建“一核驅動、一帶推進、多極聯動”創新空間布局的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咸寧功能區建設進行了全面部署。現對《發展規劃》出臺背景、主要思路和重點內容解讀如下:
一、出臺背景
當前,科技創新成為助推區域轉型發展的核心源動力,區域發展步入由單個園區競爭走向廊帶群體競爭的新階段,“科創走廊”作為科技創新要素及產業集聚的新空間組織方式,正成為區域創新競跑的“新賽道”和引領區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北重要講話精神,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加強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鄂發〔2018〕28號),作出建設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的戰略決策。2018年10月,光谷科創大走廊成為省級戰略。2019年12月,鄂州市、黃石市、黃岡市政府常務會議分別審議通過當地《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發展規劃》。2020年7月,武漢東湖高新區發布《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核心承載區總體發展規劃》,率先啟動光谷科創大走廊核心段建設。2021年2月4日,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印發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發展戰略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鄂政辦發〔2021〕10號),明確提出按照“一核一軸三帶多組團”進行布局,以東湖科學城為核心,輻射帶動武漢、鄂州、黃石、黃岡、咸寧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和人才集聚。其中,咸寧作為“多組團”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承接東湖科學城創新資源與成果外溢,承擔科技成果轉化、產業鏈配套等重要功能。2021年2月18日,省委書記應勇在湖北省科技創新大會上宣布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建設正式啟動。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重大戰略決策部署,我市啟動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咸寧段功能區建設,以此為契機,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緊密對接全省“一主引領、兩翼驅動、全域協同”區域發展布局,積極探索具有咸寧區域科技創新特色的高質量發展道路,努力打造特色產業增長極、轉型發展示范區和自然生態公園城市,形成創新驅動、融合發展、結構優化的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二、主要思路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北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堅持科技自立自強,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立足產業和經濟高質量發展需求,全面融入光谷科創大走廊建設,加快構建“一核、一帶、多極”創新空間布局,著力發揮生態環境優勢,吸引集聚高端科技創新人才,提升產業創新能力,培育綠色產業體系,營造武咸融合的創新發展環境,以咸寧綠色產業組團承接光谷創新資源與成果外溢,將咸寧打造成為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特色產業增長極和轉型發展示范區,建成國家創新型城市,為湖北“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譜寫新篇”作出咸寧貢獻,支撐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成為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的戰略力量。
三、主要內容
《發展規劃》主要由十大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闡述發展背景。主要分析發展基礎、存在問題和發展機遇。
第二部分提出總體要求。明確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咸寧功能區功能區建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目標。到2025年,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咸寧功能區“一核、一帶、多極”創新空間布局基本形成,建成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特色產業增長極和轉型發展示范區。R&D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達2.0%,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400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20%,省級以上創新平臺數量達60家。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明顯加強,科技成果轉化步伐明顯加快,光電子信息、智能產業、大健康,以及新材料、現代服務業等特色產業發展層級顯著提升。到2035年,光谷科技創新大走廊咸寧功能區建設完善,咸寧建成國家創新型城市。R&D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達3.0%,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700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30%,省級以上創新平臺數量達100家。全市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形成適合科技產業“領跑”發展需求的創新創業生態,營造高端創新人才向往的人居環境,探索出具有咸寧特色的科技創新大走廊建設發展新路徑。
第三部分明確構建“一核一帶多極”創新空間布局。根據整體統籌、集聚帶動、協同聯動的原則,結合咸寧市實際,規劃形成以咸寧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等八大片區為核心區,以嘉魚、赤壁為沿江創新帶,以通城縣、崇陽縣、通山縣為三大創新極的“一核驅動、一帶推進、多極聯動”創新空間布局。
第四部分提出打造“主城區”創新發展“核”。主要明確咸寧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官埠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梓山湖大健康示范區、武咸(賀勝)戰略發展區、咸寧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含向陽湖)、咸安經濟開發區、咸嘉臨港新城(產業園區)和森林溫泉大旅游產業示范區等“主城區”八大片區產業發展目標、重點產業、平臺搭建等內容。
第五部分提出布局沿江創新發展“帶”。明確打造赤壁市、嘉魚縣沿江創新發展“帶”。重點闡述兩縣市的發展目標、重點產業、平臺搭建等內容。
第六部分提出形成創新發展“極”。明確打造通城縣、崇陽縣、通山縣三個創新發展“極”。重點闡述三縣的發展目標、重點產業、平臺搭建等內容。
第七部分明確打造與武漢協同的創新創業生態。主要從匯聚高層次人才隊伍、構建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加速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推進知識產權強市建設等四個方面提出重點任務。
第八部分明確建立與武漢協作的創新協同機制。主要從加強產業協同、探索政策協同、推進資源共享等三個方面提出重點任務。
第九部分加快與武漢融合的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從完善道路建設、打造優質生活圈、加快推進自然生態公園城市建設等三個方面提出重點任務。
第十部分部署保障措施。從加強組織領導、加大資金投入、強化用地保障、制定專項政策和加強宣傳引導等方面提出保障光谷科創大走廊咸寧段功能區建設穩步推進的具體舉措。
責任編輯:胡少鵬